• <table id="g4k6i"><noscript id="g4k6i"></noscript></table>
  • <bdo id="g4k6i"></bdo>
    <td id="g4k6i"><option id="g4k6i"></option></td>

    我們為您提供化工資料查詢,分享技術資料和最新研究成果!

    芐基三乙基氯化銨

    規格:99%
    包裝:25kg/桶
    最小購量:1kg
    CAS:56-37-1
    分子式:C13H22ClN
    分子量:227.28

    結構式
          

    CAS:   56-37-1
    分子式:    C13H22ClN
    分子量:    227.28

    中文名稱:  芐基三乙基氯化銨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三乙基芐基氯化銨

    英文名稱:   benzyltriethyl-ammoniu chloride

    性質描述:  白色至黃色固體,易吸潮。熔點185℃(分解), 密度1.08 g/mL(25℃),折光系數n20/D 1.479, >100℃, 水中溶解度0.1 g/mL,清沏。

    制備:  在干燥的100mL圓底燒瓶中,依次加入氯化芐、 三乙胺和 1,2-二氯乙烷。搭建好裝置。在石棉網上用小火空氣浴加熱。回流 。期間間歇振蕩反應瓶。反應畢,將反應液冷卻,即析出折白色結晶。抽濾,將固體濾餅壓干。得到白色固體(產品)。濾液倒入指定的回收瓶中。

      TEAB可由三乙銨和氯化芐直接作用制得。一般反應可在二氯乙烷、苯、甲苯、等溶劑中進行。生成的產物TEAB不溶于有機溶劑而以晶體析出,過濾即得產品。

          粉末涂料、環氧樹脂等高分子聚合的固化促進劑。

           有機合成化學中如鹵素置換反應、氧化還原反應、N-烷基化、二氯卡賓等反應中的相轉移催化劑。

    質量標準:
    含量         ≥98% 
    含氯         14-16%  
    水份          ≤2% 
    熔點          188℃ 
    低揮發      ≤15 
    灼燒殘渣 ≤1% 

    用途: 烷基化反應催化劑。有機合成相轉移催化劑。通過相轉移催化邁克爾加成反應(Mechael addition)合成多取代環丙烷。

      芐基三乙基氯化銨(TEBA)是常用的季銨鹽相轉移催化劑,可以改善反應條件,提高收率,使正常條件下不能進行的反應能夠正常進行, 在有機合成領域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。相轉移催化劑最初用于親核取代反應,后來又發展到用于氧化、過氧化、還原等多種類型的反應,在農藥、香料、照相材料、醫藥、塑料等領域都有應用。

       芐基三乙基氯化銨具有同時在水相和有機相溶解的能力, 季銨鹽中的正與負離子在水相形成離子對,可以將負離子從水相轉移到有機相,而在有機相中,負離子無溶劑化作用,而且由于正離子體積大,正負離子之間的距離也大,彼此間作用弱,負離子可以看做是裸露的,因而反應活性大大提高。

      用于有機合成的相轉移催化劑,高分子聚合的固化促進劑,電子工業的有機電解質,油田化學劑,分子篩模板劑,相變蓄冷材料,高效液相色譜分析試劑,表面活性劑、除垢劑、吸附劑、驅油劑等。

    粉末涂料、環氧樹脂等高分子聚合的固化促進劑。

    有機合成化學中如鹵素置換反應、氧化還原反應、N-烷基化、二氯卡賓等反應中的相轉移催化劑。

    參考文獻:

    1 芐基三乙基氯化銨的制備及其在有機合成中的應用 曹廣宏 遼寧化工 1991 (5),16-19,42 
    2 芐基三乙基氯化銨合成方法的改進 劉書榮 河北化工 1992 (3),17-18 
    3 高收率、高純度芐基三乙基氯化銨合成工藝研究 戴海燕;徐才茂 山東化工 1995 (1),19-21 
    4 芐基三乙基氯化銨相轉移催化合成N, N-二己基鄰乙基苯胺的研 究 孟艷秋;趙鳴玉;張大洋;高全倉 化學世界 1998 (10),539-541;圖解析確認。 
    5 以芐基三乙基氯化銨為增敏劑催化光度法測定痕量鐵 趙侖;王曉菊;郭錦泉;高紅偉 巖礦測試 2006 (4),345-347 
    6 茜素紅-高碘酸鉀-芐基三乙基氯化銨-三乙醇胺體系催化光度法測定痕量鈷(Ⅱ) 王曉菊;高紅偉;李曉莉 稀有金屬 2007 (1),133-136 
    7 以芐基三乙基氯化銨為增敏劑鎳-溴酸鉀-甲基紫體系阻抑動力學光度法測定痕量鎳 王曉菊;高燁;孫凌晨;胡海龍 冶金分析 2008 (2),40-43 
    8 相轉移催化劑芐基三乙基氯化銨合成2,4-二硝基苯甲醚的研究 夏小忠;許振良;李峰;趙國生 化學世界 2010 (3),162-164

    www.sese52.com